bet36体育在线-【首页】@

图片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昆明实践

生态环境谱写新画卷取得新改善

来源: 昆明日报   2021-09-23 15:04   字号: [        ]

93881632329901093

昆明捞渔河湿地公园一景。 新华社

86071632329901108

佩戴GPS追踪定位系统的海鸥在滇池大坝被放飞。 记者赵伟摄

56781632329901108

濒危滇池土著鱼——银白鱼首次放流滇池。 记者赵伟摄

92611632329901139

滇池海菜花。记者李海曦摄

金秋九月,又来到昆明一年中天高云淡的时节。滇池边的湿地公园里,从清早晨练到傍晚看夕阳的人群络绎不绝,人们拿出手机,定格昆明最美的样子:天蓝、地绿、水清。“到滇池边走一走,是我们一家最喜欢的休闲方式,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一池湖水,心里总会充满宁静。”市民刘女士说。 市民的感受最为直观,而数据是最客观的注解:昆明的天更蓝——5年来,主城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8%以上,长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5名,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率100%;昆明的水更清——滇池全湖水质由劣Ⅴ类好转为Ⅳ类,是近30年来最好水平;阳宗海水质稳定保持Ⅲ类,市、县两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昆明的地更绿——关停72个滇池流域及西山等重点区域内的采矿采砂采石点,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9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52.62%;昆明的物种bet36体育在线-【首页】@:样——有9个植被类型、20个植被亚型、56个群系、118个群丛。

绿水长流、青山常在、空气常新,如今的昆明,正奋力描绘一座生态之城的幸福模样。

打好碧水保卫战

守护昆明一池春水

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滇池的污染历程和治理过程,反映出昆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生动解读着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及要义。

滇池外海和草海之间的湖滨路一侧有一块滇池治理的“试验田”。从不大显眼的一道门走进去,眼前豁然开朗,迎面一片宽广的水域,湖水清澈,浅水区水草繁茂,像是一片水下森林,水草根部鱼儿穿梭游动,还有螺蛳、贝壳等。海菜花在水面上星星点点,远处湿地绿意盎然,天空中水鸟翻飞,时而在水面休憩。

望着眼前的一池清水,很难想象这里也曾遭受过严重的污染。“这片水域我们称为草海大泊口,2015年以前,大泊口水质劣Ⅴ类,为重度污染水体,水面上布满厚厚的、绿油油的一层水华,还漂着死鱼,水体散发一股恶臭,经过的时候都得捂住口鼻。”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昆明市滇池管理局下属的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原昆明市滇池生态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仍然记忆犹新。

2015年8月,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实施了草海南部大泊口水域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对该水域进行综合治理。“我们把滇池治理的措施浓缩在这里,采取了外源污染控制、湖滨生态带修复、湖内水生植物恢复、生态补水及增加水动力等措施,让滇池提高自净能力和稳定性,重建良性健康的生态系统。”

通过3年的试验,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的专家们欣喜地发现,这片原本滇池蓝藻富集最严重的区域,基本没有发生蓝藻水华的情况。更可喜的是,这片水域沉水植物分布面积占整个水域面积的比例,从2014年的19%增加到2020年末的大于50%,同时沉水植物物种组成也有一定变化,从原来以蓖齿眼子菜(红线草)为主向以穗状狐尾藻、金鱼藻、菹草、黑藻、苦草、海菜花等多种沉水植物共存转变,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提高。大泊口已基本从藻型浊水态向草型清水态转变。

水清岸绿

滇池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草海大泊口水域的改变,是滇池保护治理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昆明坚持把滇池保护治理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一把手”工程、头等大事来抓,强力推动滇池保护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十三五”时期,是滇池治理全面提速的新阶段,按照“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的思路,昆明市全面贯彻新时代治水方针,以系统思维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昆明市全面深化河(湖)长制,坚持“量水发展、以水定城”,积极推进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推动实现“六个转变”,突出“六治举措”,抓好滇池流域“上截、中疏、下泄”和网络化清水入滇微改造等重点项目推进,采取水质目标与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双控制”,逐步完善滇池保护志愿服务常态机制,滇池保护治理全面提速,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圈逐步完善、主要入湖河道水生态逐步恢复。

通过坚持不懈的综合治理,滇池保护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6年,滇池水质由劣V类改善为全湖V类;2018年持续好转为Ⅳ类,成为1988年建立滇池水质数据监测30年以来的最好水质;2019年、2020年全湖水质保持Ⅳ类。2020年,35条入湖河道中,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已有17条,与2015年的5条相比增加了12条。此外,经过多年的治理,滇池正一步步往好的方向发展,滇池边消失很多年的鸟类、鱼类回到了滇池。

未来,昆明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要求、最有力的举措抓好保护治理,紧紧围绕水质改善、水环境改善、水生态改善三位一体核心目标,更加注重科学治滇、精准治污、精细管理,突出推进“退、减、调、治、管”,推动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和修复的新格局,实现滇池治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转变,让滇池成为生态之湖、景观之湖、人文之湖。

打好蓝天保卫战

守护春城蓝天白云

在社交网络的热搜榜上,昆明是“常客”。蓝花楹大道、海晏村日落、湿地公园芦苇荡……每一个热搜的图片或视频的背景,都是同一个色调——昆明蓝。因此,保护昆明蓝,早已成为全市上下共同的目标。在昆明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大气污染防治始终是重头戏,昆明市建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将大气污染防治列入昆明“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之一。

近年来,昆明市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组织研究解决以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二氧化氮、臭氧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问题,先后组织实施了各年度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制定了《昆明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昆明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昆明市环境空气质量提升保障及臭氧防控工作方案》等文件。2021年3月1日,《昆明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施行,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各项文件的落地,为保护昆明的蓝天白云提供了政策保障。

同一片天空下,大气污染防治不是某个部门、某个城市自己的事情,而是需要合作联动的一项系统性工作。昆明市加强生态环境、住建、城管等部门的联动和信息共享,统一指挥调度,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激光雷达扫描、无人机高空航拍等先进技术,精准锁定重点污染区域和污染源。自2019年5月21日起,市生态环境部门与市气象部门开展联合会商,每周日对下一周空气质量进行分析研判和会商预测,污染天气预防预警应对能力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能力从2015年的2天上升到目前的7天。

如今,昆明的空气质量在保持优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昆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及以上,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保持前五名。2020年,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率100%,优级天数和优良率是2013年国家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以来最高的一年。今年截至9月14日,空气质量优级天数117天,良好137天,轻度污染3天,空气质量优良率98.83%。

喜迎COP15

生物多样性保护进一步提升

不久后,举世瞩目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在昆明举行。

COP15为何花落昆明?一组数据能够说明昆明的“底气”:在昆明,有9个植被类型、20个植被亚型、56个群系、118个群丛,分别占云南植被类型的75%、云南植被亚型的59%、云南群系的33%、云南群丛的56%,生物多样性总体达到“物种较丰富,生态系统类型较多,局部地区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的水平。

昆明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结合起来,作为全市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专门成立了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导小组,制定了《昆明市轿子雪山保护和管理条例》《昆明市市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条例、办法或细则,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法治保障。同时,昆明还聘请驻昆植物、动物、生态、林学等专业人员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委员会,针对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湿地等保护工作设立专家委员会。此外,昆明建立了公安、海关、生态环境、林业草原、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合作的协调机制,加大对破坏生物多样性违法活动的打击力度和物种资源出入境的执法检查力度。

为保护好大自然中的朋友,昆明市依托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成立了鸟类环志站,对每年来昆越冬的红嘴鸥进行环志调查工作。云南滇池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和观测研究站开展植被及植物监测、水文水质监测、鱼类监测和气象监测工作,并形成监测情况报告。完善生物物种出入境查验制度,昆明海关、滇中海关、边检、森林公安及林草、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部门形成联动,持续加强对走私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打击力度。

此外,昆明积极开展就地、迁地保护工作,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市牵头持续开展滇池土著鱼、极小种群物种培育增殖工作。富民枳这种原本在地球上已野生绝灭的濒危植物,通过人工栽培育苗,现已在富民基地成活6390株,实现了物种的原生地野外回归,有望实现自我繁殖,从而彻底摆脱濒危状态。

未来,昆明市将以COP15的举办为契机,进一步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为昆明的生物多样性“家底”再添生命力。(昆明日报 记者董宇虹 孙潇报道

记者手记

聚焦母亲湖 记录生态之美

作为生态环境领域的跑口记者,笔下每一篇报道,都记录着昆明这座城市不断向好的生态之美。而在一篇篇报道中,滇池,始终是永恒的主角。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爱着它、关注着它,也将最深的感情倾注于它。

作为记者,我们有幸一次次走近它,用科技设备探测它发生的每一个微妙变化,也用眼睛感受它肉眼可见的日渐清澈。多年来,我们跟随滇池保护治理专家、工作人员走遍了滇池流域各条河道和沿岸湿地以及绝大多数滇池治理项目,看到了成千上万“滇池治理人”为还滇池一湖碧水清波所付出的种种努力,见证了滇池水质从劣V类到V类再持续改善到Ⅳ类的过程,深刻感受到了生态环境改善后给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益处,听到了无数市民、游客对滇池保护治理成果发出的由衷赞许,发自内心地为滇池保护治理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未来,我们依然会奔走在环保新闻第一线,聚焦母亲湖的变化,展现滇池这颗高原明珠的别样魅力。(昆明日报 记者董宇虹 孙潇报道